家乡、属相、星座等也成被拒因素:
林承琦是浙江一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,他的户籍地是河北。参加过浙江省内各大招聘会的他总结:“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对户籍限制比较严。”他还发现许多口碑不错的企业和机构的招聘海报上都写着“本地户籍优先”,有些甚至还强调“仅招收当地户籍或附近地区的毕业生”。
因此,林承琦不得不放弃浙江省内大型事业单位和企业,试着将简历投到了杭州当地一所对应聘者要求不算太高的民营学校,但在对方表露出签约意向时,他还是退却了。“民办机构没有保障,而且员工的压力也大。我又不是杭州本地人,挺难‘摸清’私营机构的底。”林承琦坦言,“如果我在杭州定居,就不得不考虑未来的买房的问题,而现在杭州又出现了购房限制。再加上我是家里的独子,也得为父母考虑。”
林承琦周围的大多数非浙江户籍的朋友大多选择了回家乡工作。“之所以回到家乡求职,不仅是因为在家乡也许可以得到更高的待遇,更因为遭遇着没有当地户口的无奈。”
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结果显示,应届毕业生不仅在以上各方面面临着就业不公平的待遇,更有人表示“颜值”不够高导致找工作难,还有4.3%的受访者遇到过星座、生肖等歧视。这些不可控的因素,竟然也成了一些应届生就业过程中的阻碍。
“现在立法部门亟须在法律上确定一个可操作化的歧视认定标准,以提高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能力。”浙江师范大学法学博士温荣一直在关注就业歧视方面的问题,他带领的研究小组,以浙江省公务员招录为例,分析了浙江省从2008年至2017年的招聘要求。研究小组发现,在公务员招聘中,性别歧视的情况仍然存在,但公开歧视已经越来越少。
此外,温荣认为,凡不符合岗位需求、纠偏需要,因而造成社会隔离的行为均属非法的就业歧视。“特别是在公务招聘中,歧视行为需从严限制。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政策也需要有期限、范围、手段及程度限制,否则容易构成逆向歧视。”他说。